中国“脱钩断链”严重!黄奇帆支招:充分利用“超大市场”优势,把握产业链布局主动权
时间:2023-03-29
3月25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应对当前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
王泽山院士看好!金属轻量化发展“未来之光”——镁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度解析
时间:2023-03-28
3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泽山在2023襄阳引资聚才高质量发展大会院士专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同时带来了投资55亿元的镁、铝新材料项目。
突破三重封锁!刘忠范院士: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解决中国“卡脖子”问题
时间:2023-03-15
2023年2月25-26日,2023中国母基金开年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先生发表了主题为《发展硬科技,才是硬道理》的演讲,他表示,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解决中国卡脖子问题。
国瓷材料宋锡滨CTO:新材料产业见解之材料成就未来!
时间:2023-01-20
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是一门关于材料的基础认知课。即便是基础认知,很多人仍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实际上,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基础性的,更重要的是变成自己的认知,否则永远体会不到认知的重要性。
盘点!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俞书宏院士团队研究成果集锦
时间:2022-12-16
俞书宏,1967年8月生于安徽庐江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08
增材制造作为新兴的制造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成为先进制造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方向之一;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制造业的培育壮大以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契机。
干勇院士:氢能将带动10万亿级新兴产业
时间:2022-09-30
从国外来看,欧盟、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
中国工程院王耀南院士:我国智能机器人核心芯片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9-19
智能机器人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器人是芯片技术研究的载体,芯片是机器人功能实现的保障。
中国工程院尹泽勇院士:航空发动机下一代适航规章制定策略和技术路径
时间:2022-09-13
适航规章是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的核心保障,是民航强国、航空强国的重要标志。完善的适航规章体系是民用航空工业发达国家合理利用国际民航组织规则,保障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和最广泛市场占有率的技术与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适航规章体系建设必要且紧迫。
“锂电池之父”——陈立泉院士:四十余载,致力于中国锂电研究
时间:2022-08-29
陈立泉院士是我国首位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院士。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负责人,首次发现了70K超导迹象,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温超导材料。
滕超教授:七年磨一剑,研制出光敏聚酰亚胺光刻胶,突破“卡脖子”
时间:2022-08-26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面向海洋世界的6G通信
时间:2022-08-22
随着人类活动的足迹不断向海洋深处延伸,海基通信网络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海水是导电介质,对于海洋通信而言,寻找用于传输信息的载体至关重要,目前来看,声波仍是最好的选择,优于无线电波、低频电磁波和光波。
万劲波: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时间:2022-08-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工程院金涌院士:“碳中和”不仅是能源问题,更是一个重大转变
时间:2022-08-10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表示,“人类最终能源靠什么?靠的是可再生发电,光伏、风电等等不用化石能源的发电,加上储电组成智能电网,就可以实现零碳电力系统。”
王贻芳院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时间:2022-08-03
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了第二十九讲专题讲座。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主讲《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特此转载该讲座内容全文,供朋友们学习参考。
赵宇亮院士:如何打开神奇的纳米世界?
时间:2022-07-27
20世纪80年代,人类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一次发现纳米世界。短短几十年,纳米世界独有的神奇特性,已经催生出大量前沿科技,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燃料电池推动者——衣宝廉院士:60年燃料电池探索之路!
时间:2022-07-22
“我们两大目的,一个是解决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一个是提高我们国家空气的洁净度,解决环境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要想做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定要发展氢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关键时刻要有新技术出现。要勇敢地采用新技术。遇到新问题,不要觉得过去没接触就害怕,应该有一种敢碰硬的精神把它啃下来。”
干勇院士: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11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集群之间、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黄伯云院士:打破美国技术封锁,让中国实力领先世界!
时间:2022-06-30
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的“独立宣言”,让世界认识到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可以说经历了数十年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导师和博士生一样,都未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时间:2022-06-22
2020年9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暨科学与哲学前沿问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揭牌仪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学术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学家发言,演讲内容很有启发意义,在此分享给大家~
谢建新院士:提升前沿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战略研究
时间:2022-06-21
前沿新材料是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颠覆性,兼具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技术特征。
饶毅:高校雇佣上千人不是预聘制,是给教授和团队雇下级
时间:2022-06-16
虽然我们国家在高校和科技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对年轻人的支持也需要做的更好,但是不能忘记两点事实:
沈保根院士:“碳中和”为我国稀土产业提供了百年难遇的时代契机
时间:2022-06-14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赣州考察时强调:“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宋锡滨:大环境变化时,新材料创业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时间:2022-06-10
近些年由于双碳战略、产业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战略驱动使得新材料产业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疫情冲击、国际竞争、产业链分工调整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又给整个创业大环境增加了不稳定风险,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现状下,埃米育材班的学员在新材料创新创业一线遇到了很多困惑。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时间:2022-05-3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号召,并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部署要求。
薛其坤院士:尽量减少评价,减少“帽子”!要给人才充分信任、自由发挥的空间
时间:2022-05-26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
汪卫华院士:材料研发需变革,从4大维度预测材料科学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20
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及趋势将深刻影响时代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
宋锡滨:新材料产业发展之我见——先进陶瓷研发和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5-16
先进陶瓷作为新材料产业的代表、也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半导体陶瓷、稀土陶瓷等技术、市场都在快速和高质量的发展。
柴立元院士:绿色冶金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5-13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冶金工业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绿色冶金能够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的多重制约因素,是我国冶金工业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薛群基院士:国外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海洋新材料市场
时间:2022-04-25
为了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保障我们的海疆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大力推进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美国造芯浪费且徒劳无功
时间:2022-04-24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最新Podcast中,特别邀请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大谈他上海到美国的生平、创立台积电的契机,及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未来中国的能源煤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新能源如何才能担当大任?
时间:2022-04-06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近日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一起解读如何从能源看懂中国经济。
对话宋锡滨:以新材料为鉴,看技术离产业化到底有多远
时间:2022-03-25
随着新型功能材料、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材料等新材料的持续开发,新材料产业与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现象进一步升级,新材料技术更是在世界科技强国的角逐中,成为了破解全球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徐坚:“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 缅怀师昌绪先生在碳纤维国产化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24
师昌绪,男,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徐水。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致敬女性力量,三八妇女节快乐!
时间:2022-03-09
过去一年的时光中,有许多不平凡的女性,她们在不同的领域追逐梦想、坚守信念,无私奉献、实力担当,她们让世界看见中国女性力量。
卢秉恒院士:3D打印如何突破高端制造的瓶颈
时间:2022-02-22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做客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为我们深度解读3D打印如何突破高端制造的瓶颈?
汪卫华院士:非晶合金材料发展趋势及启示
时间:2022-02-18
金属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类原子结构长程无序,具有独特优异性能的新型金属材料。
陈军院士: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科技前沿
时间:2022-02-15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提高、化石燃料大量消耗、全球范围内森林面积减少等,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多发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最全整理!丁仲礼院士:我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汇编
时间:2022-02-07
“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欧盟国家是“碳中和”的首倡者,他们提出要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我国去年9月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
杜善义院士:我们要重视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
时间:2022-01-28
随着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军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越来越注重复合材料行业发展。
王阳元院士:要从民族崛起和国际斗争的战略高度认识集成电路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时间:2022-01-24
王阳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电子学中的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结构电路等。
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挺起祖国的钢铁“脊梁”
时间:2022-01-21
王国栋:194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金属压力加工专家。从教40多年来,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等攻克了高端钢铁领域的关键难题,助推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潘建伟院士:量子科技关乎国家战略,唯有不断突破创新
时间:2022-01-14
从“墨子号”到“九章二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心中不变的是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和对我国量子科技发展的追求。
李元元院士:新形势下我国新材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1-14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第三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2021“科创中国”新材料专家、技术、需求推介会”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俞书宏院士:可持续材料的仿生设计合成与未来
时间:2022-01-13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生活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郑津洋院士:氢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现状和挑战
时间:2022-01-12
我将从三个方面:研究背景、发展现状、面临挑战跟大家汇报一下氢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现状和挑战。
蹇锡高院士带队!做中国自己的高性能塑料,两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
时间:2021-12-29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多年来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教师团队 在蹇锡高院士的带领下 凝聚团队智慧 践行育人初心 矢志科技报国 12月27日,《中国教育报》 聚焦报道该团队事迹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欧阳明高院士:我们即将进入燃料电池技术突破的下一个十年
时间:2021-12-09
12月2日上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举办2021年度媒体沟通会。在沟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从新能源整车市场、动力电池技术、充电技术以及氢燃料电池四个方面,对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及技术创新趋势进行了解析。
马大为院士:科研工作者也得养家,非升即走压力下,不得不做短平快的研究
时间:2021-11-19
如今,5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他也感慨科技界的“内卷”,“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没有按照科研的规律招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学术带头人、首席研究员),实际上相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每个大学的PI都是超员的。”
朱美芳院士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感性”多功能纤维!
时间:2021-11-19
从“穿得暖”、“穿得美”发展到“穿得健康”,科技在功能纤维领域再度赋能。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团队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个大奖项目就是“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院士团队研究成果集锦!
时间:2021-11-09
癌症疫苗人为地刺激免疫系统对抗癌症,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癌症治疗方法。然而,目前针对癌症的疫苗研究进展仍然有限且缓慢,部分原因是难以识别和获得肿瘤特异性抗原。考虑到手术是大多数情况下肿瘤治疗的首选,作者评估了切除的肿瘤是否可以直接作为肿瘤抗原的来源,用于设计个性化的癌症疫苗。
杜祥琬院士: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
时间:2021-10-22
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点,也是推动双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抓手;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也要求我们为能源低碳转型作出更为扎实、积极的努力。
衣宝廉院士:谈燃料电池汽车现状远景
时间:2021-09-15
在9月5日“热点聚焦:新示范政策引领下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突破路径”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发表了题为“燃料电池汽车现状与愿景”的主旨演讲。
朱美芳院士:深耕纤维领域三十余载,为中国纤维“领跑”地位奋斗!
时间:2021-08-25
朱美芳院士作为中国纤维业界带头人,深耕纤维领域三十余年,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朱美芳院士提出了有机无机杂化构筑多功能纤维的新思路,建立了聚合物纤维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连续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16岁上大学,38岁当选院士,卢柯今日再发《Science》,第13篇!
时间:2021-08-09
他,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Science》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的6位人选之一,53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世界首位惯性导航博士!如今101岁,依然对航天事业激情澎湃
时间:2021-07-26
“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风雨征程,用汗水、用青春为祖国实现了火箭升空、卫星环绕、飞船登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获得“七一勋章”后,两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
杜善义院士: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是领跑
时间:2021-07-13
杜善义,力学和复合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国家商用飞机咨询组成员。
缅怀袁隆平院士:一颗稻谷里的爱国情怀
时间:2021-05-25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太优秀了!发表SCI 40多篇!阿贡实验室破格录取!他为我国核能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时间:2021-05-11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也是我们最希望驾驭的未来能源之一。随着各国核能计划的增多,核安全问题和后续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科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更为高效绿色的方式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社会。
陈懋章院士:力促航空发动机发展创新,紧握“顶级强国入场券”!
时间:2021-04-23
陈懋章,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委员会委员、国家攀登计划“能源利用中热力气动学前沿问题”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叶轮机械及高超声强预冷发动机。
听说,历史上这10位女科学家,撬动了科学进程的杠杆!!
时间:2021-03-05
自古以来 成见和偏见,是女性从事科学事业的最大障碍 科学之路纵然坎坷 但一代代女科学家从不言弃 一次次突破重重障碍证明自己 赢得世界的尊重,并一步步提高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地位
致敬女性力量!头戴诺贝尔奖“王冠”的25位伟大女科学家!
时间:2021-03-04
陈立泉院士:我国新型能源材料发展战略
时间:2021-02-22
新能源材料指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具有能量储存和转换功能的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时间:2021-02-04
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黄学琪、邹德浩老师:两千年一衣带水,患难见中日真情
时间:2020-03-25
材料委常务副主任徐坚教授:《新材料发展趋势与创新机制思考》
时间:2020-03-17
西宫伸幸教授专访:发展氢能社会选燃料电池or氢发动机?磁制冷技术今后的难点在哪里?
时间:2019-11-27
久保田祐信教授专访:首次分享全球新课题——材料与氢能的问题!
时间:2019-07-19
首藤登志夫教授专访:新能源汽车会成为日本未来主流吗?
时间:2019-07-19
在IFAM2019—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上,日本氢能领域顶级专家首藤登志夫教授出席并作精彩演讲——《内燃机中氢的有效利用,以及应用SI和HCCI技术实现车载制氢过程中的余热回收》。
太田健一郎教授专访:氢发动机vs氢燃料电池,谁更胜一筹?
时间:2019-07-19
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近日采用金属纳米线的有序组装等创新方法,成功研制出兼具自修复性、高导电性以及优异抗拉伸性和电机械稳定性的弹性导体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