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

时间2020-10-23



据专业咨询机构HIS预测,2022年,全球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约400亿美元,OLED材料需求近60亿美元;如果加上OLED照明,OLED产业在未来将会是万亿级的大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长期以来,我国将显示产业作为一个重点扶持的技术方向,在积极的政策扶持之下,我国相关领域飞速发展。然而,随着高端显示市场的发展,我国在OLED显示的原材料等方面的问题也越发尖锐。此前科技日报的“卡脖子”系列中,就重点报道了我国在“OLED显示面板”制造领域的一系列瓶颈。


OLED—显示玻璃


在刚性OLED面板中,普遍需要两片玻璃:基板和盖板。基板是其他功能元器件的主要载体,盖板用于封装和保护OLED器件。


OLED玻璃基板产业现状

1.玻璃基板

玻璃基板制造工艺复杂、设备昂贵,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OLED是在LCD玻璃基板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并无技术优势。目前,全球市场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和电气硝子三家割据,市场份额超过90%;近年来,在国家和面板商的大力投入下,我国OLED产业蓬勃发展,国内已有彩虹集团、东旭集团、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等数家企业掌握低世代玻璃基板的量产技术,但制造性能可靠的高世代玻璃基板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美日少数公司手中。

产业格局及企业发展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2.TFT-OLED作为OLED面板制造中的头道工序,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s,TFT)的加工工艺也并非是新兴技术,目前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所普遍使用的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早在1998年就已进入实用阶段,国外方面LG、三星和国内的京东方、友达等企业都使用该技术,因此在技术层面LTPS-TFT看似对国内的面板制造企业并不设限。然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目前的LTPS加工设备及设备的消耗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对我国OLED面板生产造成隐性威胁。

产业格局及企业发展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国内外TFT-OLED材料差距

●基板玻璃差距——配方有待完善,高世代产品制造工艺亟需发展

●TFT差距——LTPS生产线国产化率低,氧化物材料尚需检验

材料差距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OLED光效保障——偏光片


▲偏光片结构图


OLED面板通常采用圆偏光片来有效抵抗环境光、减少显示方面的干扰。偏光片通用结构如上图所示,由各种薄膜材料贴合而成,偏光片原材料包括TAC膜、PVA膜、保护膜、增量膜、压敏胶、相位差膜及TAC膜替代材料(PET/PMMA/COP)等。


PVA与TAC这两种膜材料技术门槛高,供给也集中,占偏光片成本的75%左右,而偏光片中我国自主生产的材料整体占比较少,这就导致了我国偏光片产业进口依赖情况严重,存在着“卡脖子”现状。



PVA光学膜


PVA为聚乙烯醇,是偏光片的核心部分,决定了偏光片的偏光性能、透过率、色调等关键光学指标。


偏光片核心材料PVA膜的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由日本企业所垄断,日本PVA膜产量约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日本PVA膜企业以合成化学、尤尼吉卡、可乐丽三家公司为主,其中可乐丽在LCD用PVA膜领域是绝对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约在70%以上。皖维高新是国内产品类型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PVA生产商,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同目前主流的厂家相比,皖维高新研发起步较晚,实力依然有差距,但是产品性能上已经能够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只是在产品认可度上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TAC光学膜


由于PVA膜制成的偏光层易吸水、褪色而丧失偏光性能,因此在PVA膜两侧需分别采用一层光学性均匀、透明性良好的TAC(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薄膜隔绝水分和空气,保护偏光层。


TAC膜全球市场主要由日企厂商垄断,富士写真(Fujifilm)和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两家日企全球市场占率分别为70%和20%。中国方面在偏光片领域起步较晚,虽未在全球TAC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但是经过多年追赶,大陆及台湾的一些企业也初具规模。


国内外企业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全文!


TAC光学薄膜的基膜生产、涂布加工均存在比较明显的技术壁垒,目前仍基本被日、韩企业垄断。国内的光学膜基膜短期内还是以外购为主,基膜生产涉及制膜、树脂合成等众多领域,难度较大。


OLED核心驱动——发光元件


OLED元件的发光原理为:外加电压适当时,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分别向传输层中迁移,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相遇,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产生可见光,依发光材料配方不同产生红绿蓝光,按照三基色原理形成基本色彩。

▲OLED发光元件结构图


近年来,我国在阴极材料的开发应用中屡有斩获,电子/空穴传输层材料的加工也获得了一定进展;而对于发光材料和ITO材料,我国相关产业既无加工原料,也无业务加工设备,进口依赖情况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卡脖子”问题。


ITO材料

ITO薄膜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将靶材金属镀在玻璃基板上,因此除了磁控溅射的技术难点外,金属靶材原料是影响ITO薄膜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靶材质量会严重影响薄膜成品的性能。


产业现状


在ITO靶材的国际市场中,市场需求集中在亚洲,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各占四分之一。而高端ITO靶材的供应商则集中来自日本,东曹、日立、住友、日本能源、三井,其中仅三井、日本能源和东曹三家就占据了我国ITO靶材80%的市场。而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产铟大国,占世界产量的70%,但是在深加工方面却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内一些企业日趋成熟,如株洲冶炼、长信科技、西格玛、莱宝高科等,均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但产品只能应用于中低端导电薄膜,尚不能满足OLED对ITO薄膜的实用要求。


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在OLED发光元件中是最重要的材料,根据原理进行分类主要有荧光材料、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三种。其中,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TADF)有效避免了重金属的使用,并使用更加稳定的荧光材料代替磷光材料,提高了发光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作寿命,因此TADF成为目前OLED发光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


产业现状


目前,OLED发光材料单体市场掌控在欧美及日韩的一些企业手中,各大公司市场份额情况见下图,这些企业一般都把部分OLED中间体或单体粗品的生产外包出去,中国就是目前全球主要的OLED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的生产基地。


▲OLED行业各大公司市场份额情况图


这些国外龙头企业以其专利和技术优势,对单体制造市场形成了垄断,从我国购进口大量OLED中间体或单体粗品,升华后转而再出口到我国,这不仅提高了我国OLED面板商的制造成本,还对遏制我国OLED显示行业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14大发光材料企业详细分析见报告全文!



报告目录
OLED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早日攻克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点,才能使我国OLED产业占得更大的市场比重。材料委天津院针对OLED产业中显示玻璃、发光元件、偏光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输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如您感兴趣请添加客服材料侠(caioliaoxia)咨询!